前段时间,有这样一个词条上了热搜:#能找到工作,全靠我简历造假。看了评论才知道,不少网友将毕生的吹牛智慧都用到了简历上。有将参加现场演唱会,写成“多次参与组织大型活动的”;有熟练使用3种语言,指的是普通话、东北话、火星文的。
听上去虽然好笑,但也的确辛酸,毕竟简历过于普通,可能连面谈的机会都没有,只能强行让自己变得“全能”。
但包装要有度,一旦用力过猛,则会变成“造假”。它们两者的边界,可能是能毁掉你职业生涯的悬崖。尤其下面这3条红线,一定不能踩。
一.虚构关键经历
你以为的优化,其实是埋下的地雷。什么是“关键经历”?你的学历、工作经历,你拿到过的证书…这些是HR看简历时最先注意的筛选项,也是背调时最容易穿帮的“雷区”。
有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:小李入职后和公司签署劳动合同,合同中明确约定:员工提供的身份、学历、工作经历等资料必须真实,如有虚假,公司可立即解除合同且无需支付补偿。
半年后,公司核查人事档案发现,小李提供的一段工作经历存在严重疑点。在他所填写的那段工作时间中,相关公司早就被吊销了营业执照,根本不存在。
公司人事部开展深入调查,发现小李入职时提交的多项工作经历都是假的。公司据此和他解除了劳动关系。
小李不服气,认为公司是违法解雇,申请劳动仲裁。法院在了解全部信息后,最终认定小李提交虚假简历,属于欺诈,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不构成违法。像这样,虚构关键经历并非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埋在职业生涯里的雷。
如果学历普通、职位不高,关键经历又该如何包装呢?学历普通可以突出学习能力,比如“专业课第一”、“发表过2篇核心期刊论文”、“拿到过XX奖学金”等 ;如果职业证书还没有拿到,可以写在备考中,已通过X科考试。用过程性成果来替代虚假结果,展示自己的好学和进取。
职位不高时可以突出实际贡献,比如作为市场专员,曾参与过百万级项目的全流程执行,独立负责其中2个项目的某某业务。如果公司规模小,可以强调多线程工作能力。用具体职责替代虚假的职务头衔,反而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复合能力。
二.过度夸大业绩与技能
膨胀的气球一捅就破,简历中最常遇到的造假是技能注水、夸大数据。
把参与说成主导,把了解写成精通,销售额从100万吹成500万,带3人团队写成30人…这些正成为简历的新型雷区。很多求职者觉得,业绩数字不写大,HR根本不重视,只要面试时能吹得圆就行。但现实中,注水的数字根本经不住细问,遇见有经验的面试官,分分钟就会被戳破。
网友@大林 在面试中,说自己把区域销售业绩从2000万做到了5000万。面试官问他:“你用了哪些具体策略?其中拓展了什么新渠道?新客户比例有多少?老客户复购率又怎样?”大林当场卡壳,面试自然也没能通过。
真正的包装是量化成果,不是无中生有。比如你负责的活动策划板块带来实际成效,可以写策划线上活动,实现有效咨询量1000+,转化率15%。比如团队业绩,可以强调个人贡献,如:所在团队年销XX,本人负责其中X个核心客户,占比35%。用可验证的细节代替夸张的数字,HR反而会觉得你更靠谱。
三.隐瞒重大事实
不主动说谎,却刻意隐瞒,这种“选择性真实”同样危险重重。做HR的闺蜜遇到过这样一件事:候选人来应聘教学主管,她的简历里写:因个人原因离职,离职空白期3个月。入职后,公司通过背调发现,她的实际空白期长达1年。而之前离职的原因是发生过教学事故,导致家长投诉,因而被上家公司解雇。其实她的能力可以,但因为刻意隐瞒事实,公司觉得她的诚信有问题,于是直接将其拉黑,永不录用。
不少求职者觉得,有些事情说出来会影响入职,但背调又不一定查得到。抱着这种侥幸心理,就选择了刻意隐瞒。殊不知这些事情就像休眠的火山,一旦爆发后果严重。
之前就有过理财顾问,因隐瞒基金从业资格证已过期的事实,入职后因无证上岗被监管部门约谈的事情发生。最后公司不仅被重金罚款,他自己也被列入了行业黑名单。
遇见那些让你觉得不好开口的重大事实时,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,突出自我反思。
绩效不达标被辞退可以说,上一份工作的考核结果未达预期,和公司沟通协商后,双方认为岗位匹配度不高,最终选择离开。
证书过期可以直言,证书因未及时续期暂时失效,目前已提交续期申请,同时附上受理回执,预计1个月内恢复有效。
用积极补救态度替代隐瞒逃避,更能体现出你面对问题的态度和责任心。
简历是求职者的一次自我营销,但营销的前提是“真实”。简历上的每一个字,都是未来职业信用的借条。建立信任需要日积月累,但摧毁它只需要1次造假。可以优化表达,可以突出优势,但不能无中生有,说白为黑。
职场的终极筛选,不是谁的简历更漂亮,而是谁能真正解决问题。
来源:三茅网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信息为互联网收集而来,如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